第一一六七章 长处和短板-《权倾南北》
第(2/3)页
“两难啊。”尉迟迥叹息一声。
自己怎么就成了夹缝之中的老鼠了呢?
而尉迟顺看着自己的爹爹,若有所思。
————————-
“参见陛下!”
有人心情差,自然就有人心情好。
和尉迟炽繁温存之后的李荩忱神清气爽,脸上还挂着笑容。
陛下心情好,顾野王和萧摩诃等人的心情也不差。
刚刚结束的西北之战看上去只是发生在西北一角的战斗,但是对于整个大汉上下都是受益无穷的。
对于一个农耕王朝,冬天一般都是农闲的时候,往往意味着大量劳动力的流失。通过西北之战的带动,整个大汉的劳动力都因此而动了起来,新的工坊不断搭建、新的粮仓开始挖掘,从塞北到江南,整个大汉因为这一次的战争而忙得热火朝天。
这是在支援西北,也是在大汉国力调动的演练,至于其目的自然不言而喻,就是为了之后的北伐之战做准备的。事实证明在举国动员之下,哪怕是在风雪交加的冬季,大汉也是可以爆发出来很强的凝聚力的,当然这也归结于李荩忱重新组建的行政结构以及民族政策。
更为年轻的政府班底、更加合理的行政区划,显然让一切都变的流畅和顺利,一些文件和命令的审批不再需要经过层层批阅,物资的调动也在御史台的监督下畅通无阻,不会再和南陈时候那样由于各个王府和各个都督之间的各自为政而需要经过层层盘剥尚且慢吞吞。
至于那些巴人、南中各部、岭南各部,更是在这一次的举国动员之中发挥了很强的力量,尤其是已经下山定居时间比较长的巴人,成为这一次把巴蜀的粮食向西北转运的主力,行驶在蜿蜒蜀道之上的车队多数都是巴人丁壮组成的,甚至这些丁壮都是自发前去汉中参军的,所以护送粮食和器械只不过是让他们多了一项顺手的任务,官府只需要负责他们的伙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