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一九章 到群众中去-《权倾南北》


    第(2/3)页

    只不过不等这些士卒们想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刀剑就已经无情的刺穿了他们的胸膛。

    他们尽力的想要向风雨之中看去,因为在临死前的最后一刻,他们听到了更加密集的脚步声。

    甚至盖过了风雨声!

    码头上,一名名林邑士卒被成倍于自己的暴民所杀,而更多的身影冲过风雨,逐渐席卷整个象林码头。

    象林码头作为南洋最大的码头,在这里居住和生活的人不下两三千,这些身影就算是再多,也不过只有五六百人罢了,而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把整个码头唤醒。

    白袍当然有自己的一套组织和发动百姓的方法,本着宁缺毋滥的态度,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并且追随组织行动的,都是思想过得去的,这样才能尽可能的避免将一场有组织、有纪律的暴动转变成以烧杀抢掠为主的大混乱。

    对于大汉来说,就算单纯的凭借军队,想要拿下象林也不是什么难事,之所以让白袍打头阵,主要还是因为朝廷也想要知道白袍的这种方式到底能够有组织的发动多少百姓,而不是没有白袍,海军和陆军就举步维艰。

    随着世家被时代所淘汰,走上台前的是更多的普通百姓。朝廷有很多和世家斗智斗勇的计谋,但是却缺少管理百姓的经验,借助白袍,朝廷可以考察一下应该如何组织和发动百姓。毕竟打仗需要发动百姓,平日里进行一些大工程也同样需要发动百姓。

    李荩忱在前世也的确没有学习到组织百姓的精髓所在,只能捂着脸说给前辈们丢人了。

    更何况每个时代的社会矛盾有所不同,朝廷亟待解决的问题自然也不一样,后世的经验固然重要并且有指导意义,李荩忱也不打算生搬硬套,每个时代只有相符合的政策才能满足这个时代的需求,不管是超前还是落后都没有用。

    王莽,李荩忱记得后世总是说他是最有可能的穿越者,也的确王莽的一些政策和后世无比相似,但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这些政策就算是再先进,社会实际生产力和社会温饱矛盾乃至于最基本的道德伦理问题——也就是汉室正统的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那么这一切都不过是空中楼阁罢了。

    发动群众、动员群众,在满足群众利益的同时,让群众去主动的、顺带的满足国家的利益,这是李荩忱现在需要去学习和研究的,也是新一代的大汉士子们已经意识到了的。

    正是因为察觉到大汉的未来在更广阔的社会人群之中,所以李渊和李靖这些天资聪颖的年轻人们才不愿意拘束在课堂上,想要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看一看实际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是什么样的。

    到群众中去,才能了解他们需要什么,作为上位者,只有满足了群众的需求,群众才会反过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尤其是随着工坊的建设和商业的发展,普通老百姓愈发的意识到生活不仅仅只有面朝黄土背朝天,因此他们的需求更多,朝廷想要维持稳定,需要做的自然也就更多。
    第(2/3)页